广雅资讯 NEWS

首页 广雅资讯 资讯详情

时间:2025-07-16 来源:心灵广雅

孩子玩手机时,父母需要做的三件事

暑假到了,孩子玩手机的频率显著增加,很多父母觉得,孩子辛苦了一学期,好不容易放假,玩会也正常。但有部分孩子已经痴迷到拿着手机一整天都待在房间不出来,叫他吃饭,他永远都是说“等会”,催得紧了甚至会冲父母发脾气,很多父母不知道要怎么解决。

痴迷于玩手机的背后,是孩子成长需求的表达,而父母的回应方式,将深刻影响亲子关系的走向与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

 

1.孩子为何痴迷于玩手机?

1)寻求归属感与连接感:手机连接的虚拟世界(社交软件、游戏社群、兴趣论坛)为孩子提供了现实中可能缺乏的社交连接、群体认同和归属感。在同龄人群体中,他们能找到共同话题、获得接纳和理解,这种感觉在家庭或现实社交中可能不易获得。

2)逃避压力与寻求放松/成就感:学业压力、家庭矛盾、人际困扰等现实压力可能让孩子感到喘不过气。手机世界提供了一个相对轻松、可控的避风港。游戏中的即时反馈、升级奖励,短视频的娱乐性,都能快速带来成就感和愉悦感,成为应对现实压力的一种(虽然可能不健康)方式。

3)建立自我认同的实验场:在虚拟世界中,孩子可以尝试不同的角色、表达不同的观点、探索各种兴趣,这是他们构建“我是谁”这一自我认同的重要实验场。玩手机,意味着他们需要一个不受评判和干扰的空间进行这种探索。

4)对家庭沟通模式的不满:如果家庭日常沟通以说教、批评、控制为主,缺乏真诚地倾听和理解,孩子会逐渐关闭沟通渠道。玩手机成为他们回避低质量、高压力家庭互动的一种消极防御。

 

2.父母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怎么做?

1)重建情感连接

强行要求孩子“不要玩手机”只会激发“白熊效应”,即越禁止孩子越渴望,习惯越难改变。临床心理学家约翰·汤森德提出“联结先于纠正”原则:当孩子感受到无条件地接纳,改变才可能发生。

放下审查的姿态与预设的评判,用观察性而非指责性的语言开启对话“这个看起来挺有意思/挺复杂,能和我分享下它吸引你的地方吗?”专注地、不带打断地倾听孩子讲述他们从中获得的乐趣——是攻克难关的成就感?是与朋友协作的归属感?还是单纯放松的愉悦感?

尝试设身处地理解他们的体验,并表达你的共情:“听起来这确实让你很有投入感/放松下来。”这种以理解取代说教的沟通,可以有效拉进亲子关系,是引导孩子做出改变的基石,并可能减弱他们对虚拟世界的逃避性依赖


2.激活孩子现实奖赏回路

想要改变孩子“痴迷于手机”的习惯,家长们就要根据孩子的需求,增加孩子现实生活的趣味性,改变孩子的奖赏回路

要是孩子特别想被大家认可,那就带他去参加线下兴趣小组,比如骑行队、漫画社,让他在真实的掌声里找到满足;要是孩子需要从成就里获得动力,那就试试“升级打怪”的办法,把学习目标分成青铜、王者这样的等级,完成一个阶段就给个实实在在的奖励,比如带他去实验室参观。

还有个小技巧,多拿游戏里的事儿打比方,比如孩子解题时能精准想到题目考的知识点,根据考点给出解题方法,就说 “这跟游戏里预判放大招似的,挺厉害啊”,这样孩子更容易明白,也能慢慢把对游戏的兴趣转到现实里来。


3.共同约定,培养责任与合作

选择一个双方都心平气和的时间,父母清晰、具体地表达对过度使用手机所带来的健康隐患、学业影响等切实担忧,同时真诚邀请孩子分享他们的需求、感受和想法。像伙伴一样共同商讨制定具体、可衡量的使用规则:每日/每周的合理时长、哪些时段或场合(如用餐、睡前)需要暂停、内容的健康边界、以及与学业、家务之间的优先原则。

必须明确双方的责任:孩子需遵守约定,父母则承诺以身作则、支持和尊重孩子。同时,共同设定违约后果(如次日自动减少相应使用时间)。尤为关键的是,父母必须身体力行,严格遵守自己定下的规则。这样,不仅满足了孩子对自主与能力的深层需求,更将可能爆发的权力之争转化为并肩的合作,在共同遵守约定的实践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当我们发现孩子沉迷手机时,真正要对抗的不是科技本身,而是那些被忽视的心理空洞——归属感缺失的恐慌、价值感匮乏的虚空、情绪无处安放的窒息。手机如同镜子,映照出成长生态系统中干涸的情感荒漠。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理解、被视为有责任能力的合作者时,孩子能在探索中学习自我管理,父母以信任和引导守护其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