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荣耀|该如何走出校园欺凌的阴影
随着《黑暗荣耀》这部关于校园欺凌题材的影视剧的爆火,“校园欺凌”这一话题也随之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和广泛讨论。在剧中,青春期的文东恩被同学研珍带头进行身体欺凌、言语欺凌和性欺凌,导致文东恩被迫退学。这种剧情引起了许多网友发帖分享自己遭受校园欺凌的经历,我们感到震惊,原来竟然有这么多人在读书时代遭受到欺凌!
我们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但实际上校园欺凌远比我们想象得要更加频繁。根据华东的调查结果,我国的校园欺凌的发生率为32.4%,平均每3个学生便有1个曾经遭遇过校园欺凌。除了剧中女主遭遇到的身体欺凌、言语欺凌和性欺凌之外,还有一种校园欺凌叫社交欺凌,这种欺凌经常伴随着言语欺凌一起发生,容易被老师和家长误认为是“同学之间的玩闹”而忽略。
“我是受到了校园欺凌吗?”
我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被同学们排除在班级之外了。在班里会有人对我指指点点窃窃私语;即使是路过,也会有人发出鄙夷的声音;他们告诉我的朋友,我经常在别人背后说别人坏话,是个不值得相交的人;我的作业本上会出现辱骂我的话语,甚至被丢进垃圾桶里;课本、作业本也会不翼而飞,然后被老师罚站;偶尔在要坐下去的时候,凳子被别人抽走,然后茫然地面对大家的哄堂大笑;他们需要我的时候,会说“我们是好朋友呀(同桌呀),互相帮忙是应该的”,然后一转头,告诉自己的小伙伴“看吧,TA就是个傻*”。因为这些不愉快,上学对于我而言开始变得痛苦和恐惧,我经常带着眼泪上学和回家。
班主任知道这一切,但是班上有那么多孩子,她不可能每一个都照顾到,只能尽可能地鼓励我,但是这又加剧了同学们对我的排斥。我把自己的难过告诉过父母,他们告诉我“小孩子之间吵个架,有点小矛盾,哪有那么夸张,又没有人动手打你。”
我反思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错了?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对我?是我对大家不够友善吗?我尝试过自杀,因为我觉得自己的存在好像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没有人告诉我,这不是我的问题,他们的这些行为属于社交欺凌,是校园欺凌的一种。
就像上面网友的自述,社交欺凌相比较其他欺凌方式,更为隐晦,因此往往容易被老师、家长忽视,给欺凌者、旁观者一种“只是关系不好而已”的错觉,甚至被欺凌者会怀疑自己、反思自己。大家甚至不会觉得这是一种欺凌,但带给被欺凌者的伤害一点都不亚于其他欺凌方式。
和“关系不好”相比较,社交欺凌是带有恶意攻击的,欺凌者会通过造谣、抹黑和言语中伤等方式引导其他人孤立被欺凌者,进而导致被欺凌者失去校内人际资源,从班级(学校)中被切割分离出来。而“关系不好”是指自己不与对方交好,但并不妨碍别人与对方交好,且不会言语中伤和造谣对方。
“为什么他们要这么做?”
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我也很疑惑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或许是我无意中得罪了他们中的某一个人?出于生气与愤怒,开始在我背后说我的坏话,将我与大家区分开来?这种区分让我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后来捉弄我成为了一种游戏,甚至是他们群体内部友谊的象征,我好像成了其他人负面情绪释放的一个出口,欺负我反而让他们更加团结。
研究发现,社交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往往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当一个学生比自己的同龄人更加优秀、漂亮、获得了某种方面的成功或者是老师(家长)的认可时,就容易引起同龄人的嫉妒。这些孩子不懂得如何处理这种负面情绪时候,要么内化为对自己的强迫、敌对、敏感等心理异常症状,要么外化为对对方的暴力攻击、恶意伤害等对外行为,将自己的负面情绪表现在行为上,通过孤立、羞辱、捉弄,甚至殴打等行为来欺凌对方,从而获得内心的平衡。
如果在整个欺凌行为中,旁观者(包含同学、老师和家长)始终沉默,没有对欺凌行为进行强有力的干预,会促使欺凌者道德脱离,即认为自己的欺凌行为是被默许的、合理的。这会让欺凌者将攻击和欺凌他人视为追求自身利益正当和合法行为,从而帮助他们减少自己欺凌他人时与自己的道德标准和个人规范不匹配而造成的紧张情绪。
大约6岁,儿童表现出群体内偏好,发展出了群体内外意识和文化差异意识,欺凌者会为了寻求团体认同而去欺凌别人。例如,如果小团体的领头人去欺凌一个同学,而团体内的其他人如果不参与欺凌,就会被驱逐出团体,被排挤、孤立甚至被欺凌,因此,这些人为了寻求团体的认同,也会加入欺凌他人的队伍里。
“社交欺凌有什么影响?”
经历过这些事之后,我对别人的期望很低,这样哪怕会有一点点的友善,我也会很开心。我会将其他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当和他们有了冲突或矛盾的时候,我会下意识地道歉,然后反思自己哪里做错了,我觉得很累,但不知道怎么和大家沟通,于是我像个鸵鸟一样将自己的头埋进了沙子里,假装什么也没有发生,潜意识也觉得自己的感受不重要。
很多经历过社交欺凌的人,长久停留在最黑暗的那段时间无法前进。即使被欺凌者觉得自己已经记不清当初欺凌自己的那些人了,自己已经走出来了,但是那段经历也会给被欺凌者的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被欺凌者在成年之后,出现抑郁、焦虑、惊恐障碍和自杀倾向的风险显著增加,被欺凌的经历可能导致他们产生「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从而变得绝望、消沉。也会导致他们在今后的关系当中变得敏感、自卑、容易妥协,甚至无下限地讨好对方。
旁观者看似在欺凌行为中扮演“吃瓜群众”的角色,但欺凌行为的发生,会影响整个班级的环境。旁观者虽然处于“吃瓜群众”的位置,但同样也被欺凌环境包围,他们如果对被欺凌者投去同情的目光或是援助之手,那么他就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被欺凌者。同时,旁观者的沉默又会催生更多欺凌行为的发生。
“面对社交欺凌我该怎么做?”
1.如果你正在经历社交欺凌
(1)明确表示自己“不害怕”“不妥协”的态度。当欺凌者发现“你不太容易搞定”,在实施欺凌行为的时候为了避免麻烦,他们会放弃实施欺凌行为或是转向他人。
(2)寻求父母、老师的帮助。如果一开始就选择忍气吞声,会导致欺凌者觉得实施欺凌没有任何代价,因此会加剧欺凌者的行为。通过寻求家长和父母的帮助来对欺凌行为进行反抗,能够有效增加自己的心理力量。
(3)不要接过欺凌者贴到自己身上的标签。这些经历与你本身是什么样的人无关,不要听信别人对你的恶意评价,也不要自我怀疑、贬低和否定。当环境出现问题的时候,努力逃离当下的环境最为重要。
(4)扩宽自己的社交(和其他班级的同学交朋友等)。社交欺凌的本质是“群体孤立”,让被欺凌者被团体切割分离出来,没有足够的校内人际资源。因此被欺凌者可以转向建立其他的有效社交,也能够给自己提供友情支持,减轻社交欺凌带给自己的心理伤害。
(5)如果有需要,可以寻求学校心理健康老师的帮助或者拨打免费的心理援助热线。
2.如果你的同学遭遇了社交欺凌
旁观者虽然不处于欺凌环境的中心,却是影响欺凌行为走向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当有旁观者站出来制止欺凌时,50%的欺凌事件会在 10 秒钟内结束。因此当遇到同学受到社交欺凌时,可以选择通过以下方式来帮助被欺凌者:
(1)在避免自受到社交欺凌的前提下,拒绝加入欺凌行为。
(2)适时转移话题。欺凌者在实施欺凌行为时,如果公开支持被欺凌者可能会导致自己被团体排斥,这时可以装作若无其事地对欺凌者说“我们去小花园走走吧”,通过转移话题来帮助被欺凌者短暂脱困。
(3)私下向被欺凌者伸出援手。如果担心公开帮助被欺凌者会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可以私下与向被欺凌者接触,告诉他们“遭遇这些事并不是你的错”,或向老师说明事情的具体经过并要求老师为你保密,为被欺凌者提供心理支撑。
3.如果你是家长
(1)提升孩子的人际交往技巧。帮助孩子明确朋友之间合理的相处方式,告诉孩子,当自己觉得被伤害到时,要及时制止,当自己的同伴被欺凌时,也要及时制止。
(2)关心孩子的学校生活,和老师、其他家长保持良好的关系。经常和孩子聊天,比如在放学路上可以问孩子“今天过得开不开心”,良好的聊天氛围能够增加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此外,也可以通过老师以及其他家长了解孩子的学校生活,和他们保持联系,也能有效预防和阻止欺凌行为的发生。
(3)营造包容、积极的家庭氛围。当家庭氛围良好时,孩子会更信任父母,当他们受到同学的欺负时,也会主动向父母倾诉,寻求父母的帮助和支持,这样也能避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如果欺凌行为已经发生,则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给孩子提供心理支撑,帮助孩子走出心理困境。
(1)先耐心地听孩子讲述事情发生的经过,坚定地站在孩子身后给予孩子心理支持;
(2)在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和老师取得联系,询问事情的缘由以及商量对策,必要情况下可以考虑为孩子转学;
(3)在事情处理后要给予孩子更多陪伴与关心,必要时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4.如果你是老师
(1)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交欺凌的表现及其危害。向学生明确自己对于欺凌行为的态度和立场,对受欺凌者产生必要的同情等观念,让受欺凌学生和旁观学生感知到老师会介入欺凌情境,为被欺凌者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引导学生接纳他人与自己的不同。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差异、歧视,鼓励学生对同学要抱有同理心。
(3)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鼓励班级内学生互相支持和帮助。在平时可以通过班会等时间组织相应的班级团体活动,增加班级学生之间的了解,消除学生之间的误会与隔阂,增加班级凝聚力,提升班级学生的外界支持感。
看似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随意说出口的话语,都有可能对别人造成莫大的伤害,即使事后道歉,伤害也已经造成,纸张再也无法恢复原状。面对校园欺凌,需要坚定说“不”的不只有被欺凌者,还有家长、老师和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