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竟然有这么多好处?
在团体心理学的课堂上,有学生在活动时写下纸条提问:“老师,请问怎么才能让自己变得开心一点呢?”
老师拿到纸条,顿了顿告诉大家“为什么一定要让自己开心一些呢?悲伤、痛苦、委屈等等这些负面感受,都是我们对当下的发生的事件的真实反馈。感到难过的时候,不要压抑自己当下的情绪和感受,更不要强迫自己一定要开心起来。”
喜怒哀乐都是我们对当下发生的事件的真实感受,适当的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哭泣就是其中一个有效改善自己情绪的办法。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哭泣只是情绪的一种表现,但是实际上它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当我们感到难受、悲伤和委屈的时候,通过哭泣能够有效派遣自己当下的负面情绪和感受,从而避免后续发生更多的糟糕事件。这一现象在情绪心理学中被称为哭泣效应,也被称为眼泪效应。
为什么哭泣能够缓解我们的负面情绪呢?
一、哭泣流泪能排泄出有害于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
美国化学家布鲁纳西在1957年首次发现,因为情绪波动而流出的眼泪与因为外界刺激(洋葱等)而流出的眼泪,其中所含的化学成分是不同的。同时美国弗雷在做研究时发现,人在悲痛的情绪之下流出的眼泪与因风沙而流出的眼泪,所含的化学成分也不相同。
他们认为,人在悲伤的情绪之下流出的眼泪中带有对身心健康有害的物质,因此,悲伤的时候哭泣是有益身心健康的。之后的研究也发现,哭泣可以释放大脑中的内源性酸素和β-内啡肽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减轻疼痛并促进情绪的恢复。
二、哭泣使人的极度紧张得到放松。
研究表明,我们在处于极度紧张的情绪之下,会分泌出甲肾
上腺素类的荷尔蒙,这种荷尔蒙适量分泌对人体有益,但紧张时分泌出的量远远超过身体的限度,我们会因此而血压上升、血流不畅,从而引发高血压。与此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并生成过氧化脂质,这会大大提高我们的患病率。在哭泣的过程中,我们会通过呼吸、声音和动作来表现出一些被压抑的情绪,这也可以使紧张、悲伤的情绪得到宣泄。
虽然哭泣能在一定程度上排解我们的负面情绪和负面感受,但是当我们面对他人的“哭泣”行为时候,往往第一反应是慌乱和手足无措。而“泪失禁体质”的人,明明能够哭出来,但是伴随着哭泣往往会产生羞耻感。当孩子哭泣,家长们的第一反应也是安抚孩子,让孩子停止哭泣。当安抚无效后,家长可能会选择通过大声斥责来严厉制止孩子哭泣。这样看来,我们似乎并不太能接受“哭泣”这个行为,这是为什么呢?
一、认为哭泣是一种负面情绪的传染。
从心理学上来说,父母对孩子的情绪天生就有高度的感应,因此情绪的传染在亲子间更容易些。孩子的哭声不止会让父母心疼,还有可能会勾起父母内心深处的痛苦。如果家长本身也对自己的所谓“负面情绪”抱有敌对的压制态度,则会希望立刻制止孩子哭声。
除此之外,也有很多人觉得我们只有在悲伤的时候才会哭泣,所以将哭泣等同于负面情绪,当自己看到别人哭泣,也会产生伤心、烦躁等感受,因此也会下意识地排斥哭泣这一行为。
一、认为别人哭泣会给自己带来心理压力。
在我们下意识的反应中,哭泣代表着对方当下存在心理困境,需要帮助,而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对方,这就导致了我们的慌乱和手足无措。
另外,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哭泣”也代表着“心理状态和情绪的不稳定”,因此当我们面对别人“哭泣”行为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我需要做点什么帮对方稳定情绪,不论是安慰还是帮助。”这些想法会无形中增加自己的心理压力,而导致我们不太容易接受有人在我们面前哭泣。
一、认为哭泣等于软弱。
在我们传统的文化中认为“男儿有泪不轻弹”,因此哭泣被认为是一种软弱行为。我们受这种文化的影响,面对伤心、难过、悲痛等情绪的时候,往往也会首先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不让自己哭出来,认为“哭泣的样子被他人看到会很丢人”。“泪失禁体质”的人由于受这种想法的影响,但自己又不太能够控制自己的眼泪,所以会产生难堪、丢人等感受。
心理学认为,悲伤、难过、痛苦等情绪本身是我们当下的真实感受,因此不应该被用“好”与“坏”来评价,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与感受,是非常危险的。研究表明,强忍着不哭,会增加患心脏疾病、肠胃疾病和高血压的风险。
感到悲伤与难过的时候,痛哭一场往往会产生积极的哭泣效应,可以防止痛苦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的现象。郁闷难过时,我们不妨找个安静的角落大哭一场,让哭泣成为自己情感疏导的一种方式,再调整好心态积极的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