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雅资讯 NEWS

首页 广雅资讯 资讯详情

时间:2023-01-03 来源:心灵广雅

小朋友出现嫉妒情绪怎么办?

小益最近很烦躁,因为自己最好的朋友小原的成绩超过了自己,这导致最近小益对小原怎么看怎么不顺眼。一天放学后,小原邀请小益一起去家里玩爸爸奖励给他的新玩具,小益却一脸冷漠的和小原说:“不就是考好了么,有什么好炫耀的。”说完便扬长而去,留下小原一个人呆在原地。

通过前面的故事,我们不难看出小益因为好朋友的成绩超过自己而产生了嫉妒情绪。心理学中对嫉妒的定义是:一种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的一种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在面对其他小朋友比自己优秀的时候,他们难免会出现嫉妒情绪。很多父母会认为,我们的孩子应该是大方的、友善的、积极向上的,而嫉妒则是一种不道德的、不应当出现的情绪。实际上,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早在《图腾与禁忌》中表明:嫉妒是一种情感状态,如悲伤一样,可以归结为是正常的。所以家长们不必如临大敌,了解嫉妒是如何产生的,就能帮助孩子正确的看待这种情绪并合理引导。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嫉妒”这种情绪呢?

1.独占心理导致的嫉妒。这种情况下,尽管孩子表达嫉妒的方式和程度不尽相同,但是性质基本相仿,要么凡事希望“惟我独尊”,害怕自己失去荣誉或优先地位,从而容不得其他孩子有任何优越之处。

例如,当爸爸妈妈当着孩子的面夸奖别人家小朋友时,孩子出现强行将父母拖离现场或者出现跺脚等明显不开心行为,这时的孩子就是在用自己的行动表明自己已经是一个行走的“柠檬”了。

2.认知偏差导致的嫉妒。孩子内心感受到某种威胁,从而认为只有“战胜别人”才能得到安全感、存在感和价值感。这是后天形成的认知偏差,可以通过调节认知进行纠正在这种嫉妒情绪的背后,存在对失去优势地位的担心和害怕。

例如,在多子女家庭中老大比较容易出现这种“认知偏差”。老大感受到来自弟弟妹妹的威胁;同胞竞争是难免的,所以尤其希望自己一直做到最好,以此来保住自己“老大”的地位和在父母家心中中的优越感

3.消极攀比的环境导致的嫉妒处在消极攀比环境下的孩子也会不自觉地对那些过去主、客观条件与自己差不多,或者不如自己的小朋友产生嫉妒。在他们眼中,跟自己差不多的小朋友或过去不如自己的小朋友取得的新成就,往往被看作是自己不够优秀或者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于是产生嫉妒情绪。

例如,在家庭中,当父母长期将自己的短处与和自己差不多的小朋友的长处做比较时,孩子就会觉得明明我们差不多,凭什么爸爸妈妈觉得他比我优秀。在学校里,如果学生之间经常攀比吃穿,那么孩子就会对成绩和自己差不多或者不如自己的同学产生嫉妒的情绪。孩子会觉得,他明明成绩和我差不多(不如我),凭什么有更多的零花钱。

可以看出,孩子的嫉妒心理,可能是独占心理、认知偏差或是消极攀比的环境导致的。孩子嫉妒的背后可能是焦虑、失望、担心、害怕这些更隐性的不容易被察觉和被承认的脆弱情绪。这种情绪一旦处理不好,不仅会破坏自己与小伙伴的友谊,还会导致孩子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之中,变得易怒、不讲道理,更严重的则会导致校园暴力的出现。当我们发现孩子出现“嫉妒”情绪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帮助孩子:

1.不要否定或批评孩子,表现出“你不至于这样”“没必要这样”的反应,这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情绪被否定,会产生羞愧感,进而压抑自己的嫉妒情绪同时也不必表现出特别讨好孩子,或想极力补偿他,对孩子说你比他更优秀等话语,这样会让孩子产生比较心理而这种“我需要比别人更优秀”的想法,才是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嫉妒心理的根源。

2.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允许有嫉妒的权利。在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的前提下,及时询问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和肯定自己孩子的优点爸爸/妈妈夸了别的小朋友,你是觉得不开心了吗?那个小朋友确实很懂事,但这并不表示你就不优秀了呀

3.矫正孩子的错误认知很多嫉妒情绪,都是现实影响夸大而产生的错误认知导致的拥有这种错误认知的孩子会觉得父母表示“别人优秀”就等于在表示“我不优秀”。所以我们在日常中需要帮助孩子建立你很优秀,但我也不差”的思维模式。抓住每一次孩子表露出嫉妒情绪的事件,安抚孩子的情绪之后,帮助孩子明白:别人的进步,成就是属于别人的,这并不影响你的能力和你的成就。

在发现孩子嫉妒其他同学的成功时,可以帮孩子分析别人成功的过程和原因,这些细节会帮助孩子认可别人的成功与进步,接受别人的优秀。与此同时,也要及时肯定孩子身上的优点,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注意千万不要拿孩子的劣势与其他孩子的优势做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