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是什么心理?
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铛,想把它偷走。他知道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响起来。一转眼他又想到,只要用手捂住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于是他用一只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伸出另一只手去摘铃铛,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现了。
这就是掩耳盗铃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偷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认为自己只要捂住耳朵,别人就听不到铃铛的声音了,他将基于自己立场上的想法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自己听不到铃铛声,别人也同样听不到铃铛声,这种心理现象就是防御机制中的“投射”心理。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看认为,每个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自我防御机制,因为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而心理防御机制能帮助个体回避矛盾、自我安慰、自我开脱,起到维持一种可以令人接受和满意的自我形象、保护自尊、维系心理平衡的作用,因此自我防御机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非常常见。那么,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个体在面对同一情景下的不同行为,都是使用了怎样的心理防御机制。
1.否认
小美在排队付款的时候,看到有人在前面插队,她虽然看到了但认为对自己没什么影响,觉得反正自己前面有那么多人。
小美这种通过弱化或者不承认别人对自己情绪的影响,从而减少自己痛苦、愤怒、生气的行为,就是否认。这种防御机制在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当我们遇到难以接受的事情或情感时,为了逃避痛苦,选择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来获取心理上的安慰。否认包括对事实视而不见,直截了当地拒绝承认以及对未来不切实际的乐观等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人在面对重大疾病或亲人的去世时,就常会本能地拒绝相信,用“否定”来逃避疾病或是亲人逝去的巨大伤痛;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会用否认的方式来抵御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比如,当个体能力受到别人的质疑的时候,也会下意识的进行否认与反驳,以此来达到维护自己的目的。
2.压抑
小美还在排队等待付款,突然有人插队到她前面,这时候她有点不开心了,但是觉得在公共场合因为插队这件“小事”和人起争执不合适,于是小美默默的忍受了别人插队这件事。
小美这种因为觉得争执不好而将生气、不开心等负面情绪忍下的行为,就是压抑。它是指一些为社会伦理道德所不容的(也是意识所不能接受、超我所不允许的)冲动和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之中,使人自己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但那些被压抑的冲动与欲望往往并未消失,表面上看起来我们已把事情忘记了,而事实上它仍然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仍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寻求满足,例如做梦、幻想、口误等等。
3.合理化
小美依旧在排队等待付款,这时候来了一个老太太,拄着拐杖站到了小美前面,小美虽然感到生气,但是又觉得自己是年轻人,让一下老人是应该的。
小美这种为老太太找理由,从而降低自己的愤怒的行为就是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是个体无意识地用似乎合理的解释来为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事实上,除了面对错误外,当我们遇到无法接受的挫折时,也会短暂的通过这种防御机制来短暂的减轻内心的痛苦。例如,当在做任务的过程中出现细小失误,我们也会找类似最近没有休息好、最近实在是太累了等理由来将自己的失误合理化,从而减轻我们的自责心理。
4.转移
快要到小美付款了,这时候有个女士走了过来,一边和小美说“对不起我赶时间,能不能让我先结账”,一边站到了小美的前面。这时候小美觉得“你们一而再再而三的插我的队,觉得我是个软柿子吗”,她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于是和这位女士发生了争执。
很明显,这时的小美,已经将对前面三个人插队的愤怒全部都发泄到了这位女士的身上,即使这位女士与前几位相比较也足够有礼貌地和小美打了招呼,但小美依旧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愤怒,这就是转移。指将原先对某些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如不合社会规范或具有危险性或不为自我意识所允许等)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转移有多种,有替代性对象(或目标)的转移、替代性方法的转移、情绪的转移。这种心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非常常见,比如,在工作中遭遇不顺的时候,下班之后情绪还是容易一点就着,或者是将自己的坏情绪发泄在别人身上等。
5.投射
在争吵中,这位女士冲着小美说道:我插的又不是你一个人的队,后面那么多人,怎么就你事多?小美告诉这位女士:你怎么就知道后面的人不生气?他们只是没有说出来罢了。
小美和这位女士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女士基于自己的立场认为后面的顾客对自己插队这件事没有意见,而小美则同样基于自己的立场认为后面的顾客都很生气,只是没有表现出类,这种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别人身上的行为就是投射。个体将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把自己的错误、失误归咎于他人,或把自己的态度、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断言他人有此动机或愿望,而这些动机与愿望往往都是超我所不能容的。在我们日常中,也会经常出现这种将自己内心的想法投射到别人身上的行为,比如,一个自卑的人,对于别人对他的态度会非常敏感,他们会常常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或是在言语中贬低自己,而他口中那个“贬低自己”的人却往往什么都不知道。
6.退行
后面排队的顾客听到前面的争吵,纷纷歪着头围观,这位女士在围观下羞愧难忍,开始蹲在地上嚎啕大哭。
这位女士由于感到尴尬与羞愧,而像小孩一样蹲在地上嚎啕大哭,这就是退行。当个体遭遇到挫折无法应付时,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反应,这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放弃成熟态度和成人行为模式,让自己退回到儿童状态,这种状态意味着可以放弃努力,不用去应付困难,恢复对别人的依赖,彻底逃避成人的责任,从而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这种机制即可以发生在小孩身上,也常常发生在成人身上。比如,当家里二胎出生之后,先出生的孩子开始出现喝奶、尿床等婴儿行为,因为大的孩子会认为自己只要还是个宝宝,就能重新获取父母的关注。
7.升华
经过商场服务人员的劝解,女士向小美道了歉,小美也表示了对对方的谅解。等回到家之后,小美觉得自己面对别人插自己的队感到生气是合理的,但是自己的解决方式太过粗鲁。自己所在的小区在进行扩面核酸的时候,大家也经常因为插队的事情起争执,导致大家每次都闹得很不愉快,于是小美便申请做小区志愿者,每次小区内进行扩面核酸的时候,小美都负责维持大家的秩序,减少彼此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小美觉得自己解决冲突的方式不合适,进而联想到校区内的现实问题,然后身亲做志愿者帮大家解决问题的行为,就是升华。是指把为社会、超我所不能接受、不能容许的冲动的能量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能量。改变原来的冲动或欲望,用社会上许可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表达出来,把他们转向崇高的方向。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价值和意义。如将攻击性的欲望转化为竞技场上的拼搏;文化、科学、艺术工作的热情都是原始冲动的升华。
这些心理防御机制是我们人性的一部分,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对心理防御机制有所了解,也能够增进我们对自我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应对自身的心理问题。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在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时,一般会用到哪些心理防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