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磕瓜子效应吗
最近,“鼠鼠我啊”这个梗在年轻人中火了起来,它的意思是把自己比作下水道的一只老鼠,含有自嘲、无奈、缓解自身尴尬的意味。之所以会火出圈大概是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其实都是“鼠人”,想要仰望天空,但却无力回天,只能浑浑噩噩地去生活。
很多人想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决心不能再这样浑浑噩噩下去了,但现实往往是在我们豪言壮志之后,又投入了刷短视频、打游戏、吃零食等带给我们的即时快乐中。这些短视频仿佛有毒一般,一旦刷上就难以停止下来。然后在结束后忍不住自责,觉得自己非常不自律,产生自我厌恶情绪,给自己贴上“拖延”“懒惰”“不自律”的负面标签,反复拉扯、不断地自我否定和内耗,最后自嘲“鼠鼠我啊,就只能过这种浑浑噩噩的生活”。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瓜子效应,是指我们在嗑瓜子的过程中,一旦开始嗑瓜子,就会一颗接着一颗,即使中途离开再回来,也会接着嗑下去。这个过程就像是我们刷短视频、玩游戏和吃零食,一旦开始,就难以停止下来。
为什么我们会像嗑瓜子一样面对游戏、短视频和零食停不下来呢?
瓜子效应的底层逻辑是上手容易以及及时得到正反馈。一粒瓜子,我们从磕出来到吃进去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得到嗑瓜子这个行为的反馈。游戏、短视频和零食也是一样,我们在做完这个行为之后,就能快速得到“快乐”的反馈,这种正向反馈又会促使我们重复前面的行为。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来嗑瓜子,用一直嗑,过一段时间再一次性全部吃掉的方式,是很难坚持太久的,原因就是我们做出的行为没有得到及时反馈。相关研究表明,做出行为与得到正反馈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容易促进行为的再次发生。因此,我们之所以沉迷于游戏、短视频和零食无法自拔,就是因为它们可以给予我们非常迅速的反馈,过关的喜悦、美味的感受……正是这样的刺激让我们很容易“上头”而忽略了时间。
学习和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使经历了这个过程,也不一定有明显的进步以及工作任务圆满完成的结果,这就决定了我们就算做了,也不一定会获得正反馈。学习和工作不像是嗑瓜子那样轻松就能得到瓜子仁,也不像游戏和短视频那样及时得到“快乐”。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在面对学习和工作的时候,像是在刷手机那样更容易坚持下去呢?
1.离“瓜子”近一点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将学习、工作任务拆分成一个个容易执行的、简单的小任务,降低我们开始的门槛和抵触情绪。
学习和工作就像是登阶梯,如果第一层阶梯非常高,我们就会在脑海中不自觉地扩大任务难度,产生抵触情绪,进而拒绝登上台阶,或者是直接放弃。如果第一层阶梯比较低,稍微努力一下就能够登上去,后续再缓慢增加台阶高度,这样我们就会很顺利地走完整个任务过程。等到结束的时候再回头看,发现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在学习中,相比较“英语成绩在下次测验中提高xx分”这个学习任务,我们更容易接受“理解并掌握一个知识点”“背会10个单词”这样的学习任务,因为后者看起来更具有可行性。
2. 及时吃到瓜子仁
想要提升我们的学习效率,就要及时给予自己正向反馈,每学习完一个阶段、做完一个任务,及时给自己一个正向的、积极的反馈。这种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代表着我们的努力是有意义的、是被看见和认可的,也能够促使我们开始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
如果反馈周期太长会让我们厌倦甚至会放弃目标。将最终大目标细分成多个具体的、容易执行和完成的小目标,这样不仅能够降低我们对于学习、工作的抵触情绪,及时给予自己正向反馈还能够促使我们开始下一步学习、工作任务。比如面对健身,在制定具体的、容易执行的任务之后,再加上每天记录自己的体重,看着越来越好的体态和逐渐下降的数字,这样的反馈都会让我们更有信心坚持下去。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在刷完视频、打完游戏之后感到懊恼和沮丧,觉得自己浪费了大好的时间。想要改掉自己的这些“坏习惯”,也屡屡以失败告终。既然现在我们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会“上瘾”,那么是不是也能够降低自己对于“瓜子”的兴趣?
1.离“瓜子”远一点
我们对于那些收纳起来的物品,想要使用就需要先去找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们的工作量,当处于非必要的情况下,我们往往会选择“算了吧”。如果你想要改掉自己睡前玩手机的习惯,就可以在睡前将手机放在书桌上充电,用读书代替玩手机。这种方式就是在增加自己“玩手机”的成本,让自己没有那么容易得到“瓜子”,进而改变自己的习惯。
2.给“瓜子仁”涂上“黄连”
我们之所以难以放下手机,就是因为手机能够及时给我们“快乐”的反馈,如果我们将这种玩手机的“快乐”降低,也能够有效降低自己玩手机的频率。比如在每次刷视频的时候,促使自己产生思考,并形成文字总结。看到这里,你是否已经开始感到头疼?相信用这种方法,我们的短视频瘾会减少许多。
即使我们只是一只普通的“鼠鼠”,只要通过合适的方法,就能够有改变的勇气和能力。所以鼠鼠我啊,今天开始要放下瓜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