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雅资讯 NEWS

首页 广雅资讯 资讯详情

时间:2023-12-01 来源:心灵广雅

父母过得不好,我也不敢幸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体会过,父母过得不好的话,作为子女总是会有负罪感伴随着这种负罪感我们常常不敢比父母过得幸福好像如果我们过得比父母好就是不对的,就是不孝顺的,毕竟“父母还在受苦呢,我怎么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生活”


image.png

还有一种情况,父母好像也见不得孩子过得好,当孩子向父母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小确幸时,换来的不是父母真心为你高兴或骄傲,而是一次次的贬低和或明或暗的抱怨。


· 一杯奶茶要 28? 这什么奶茶啊,你太奢侈了,我和你爸赚钱那么不容易


·景点的东西这么贵,你们去吃吧,我等会儿回酒店吃泡面就好


·跟朋友一块出去旅游,怎么不想着带爸妈去,自私啊。


·你妈我都快累死了,你怎么好意思出去玩


父母的这种暗戳戳的抱怨同样也会加重孩子的内疚感,孩子在长大后,要么由于愧疚感不敢过得幸福,要么一边幸福一边愧疚。



1.为什么会出现内疚感?

1出于天然的孩子对父母的爱研究表明,世界上最深的感情是狗对主人的感情,其次是孩子对于父母的感情。因此当孩子成年之后,发现父母依旧过得不好时,孩子出于对父母本能的爱,容易出现内疚情绪。


2将父母的感受与自己深度捆绑。很多孩子认为作为家人,自己与父母的感受应当是一体的,因此自己有义务帮助父母脱离痛苦的现状。如果无法帮助父母摆脱痛苦,把父母留在糟糕的原地,自己就不能前进去享受生活,甚至会为此产生内疚感,仿佛自己在成年之后父母依然过得痛苦,自己就背负着“原罪”。


3)第一身份如果带有所属性质,孩子和父母也会出现共生情绪。当父母过得不好时,孩子会迅速与父母共情,而当自己的生活过得还算不错,父母却过得辛苦时,孩子就会陷入内疚情绪中,认为自己像是一个不能同甘共苦、自私自利、背信弃义的小人。


2.该如何减轻自己的内疚感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课题分离”。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需要去解决,自己的人生自己负责。“课题分离”这个概念同样适用于成年子女和父母身上。


1)把父母当作和自己一样独立的个体

想要真正减轻自己内心的内疚感,就要摆脱父母的第一身份所带来的所属性质。把父母看作是和自己一样独立的个体,首先父母是独立的人,其次才是自己的父母。

如果我们把对方当做和我们一样的人,我们会理解,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要解决,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没有人能代替或者拯救。父母即使不结婚,不生孩子,依旧有自己的课题需要去解决,一样也要面对生活中其他困难。


2)练习停下来,什么都不做

内疚感往往会驱使我们迅速对对方做出回应:为了消解愧疚感,我们会自我惩罚或补偿对方。打破这一套机制的第一步就是:不要那么快做出回应,停下来,告诉自己不比立刻回应对方的任何要求。这会帮我们争取到一些心理空间,可以用来审视自己的内疚感是否合理。


3)区分标签和真正的自我

部分父母常常会用自私、贪心、小气等负面词汇来评价对方。

因为彼此关系密切,这些词可能更容易影响我们的自我评价:如果我不这样做,就是个自私、不体贴、贪心、吝啬的人。

我们需要通过转述的方式,给这些负面评价增加一个过滤,通过这个过滤,来意识到这些负面评价,只是对方为了引起自己的愧疚感,而不是真的自我。


4)练习非对抗性沟通

非对抗性沟通的关键是:不对抗,也不满足对方的要求。

比如:我知道这样会让你们担心和难过,我能理解你们的心情,但这并不影响我自己的决定,你们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

非对抗性沟通是一种实操性的课题分离:你们的情绪是你们的课题,我如何选择是我的课题。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拯救谁、背负谁的责任,让自己成为自己,让别人成为别人。希望我们能保持对他人感同身受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更加理直气壮地对自己说:这不是我的错,我不该为此承担责任。